Skip to main content

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, 2014

註啊註

身為一個研究者,我對腳註很有興趣,覺得所有的秘密都在其中(if you look closer enough)。 但身為一個譯者,我只想拜託作者不要寫那麼多註,可以嗎?稿子永遠收不了尾啊!

書名跟內容不太一樣

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Comment j’ai vide la maison de mes parents 作者:  莉迪亞.阜蘭 原文作者: Lydia Flem 譯者: 金文 出版社: 貓頭鷹 出版日期:2012/08/11 或許改叫「我真的很想清空父母的家」比較對吧,現有書名一不小心就會跟市面上一堆「斷捨離」書籍聯想在一起(我也真的是因為這樣才買了本書)。 本書不是指南,而是懺悔日記,作者藉由整理父母的遺物,還有父母繼承前人的物品(來自好幾個未曾謀面,死於集中營的親戚),思考自己與父母的關係。寫法非常點到為止,挑一兩件物品仔細交代來龍去脈會更有趣(比如作者母親仔細收藏的各地咖啡館紙巾,標號之外上面寫了些什麼?一個會替餐巾紙標號的母親對待獨生女的態度又是如何?)一切或許會變得太過佛洛伊德,但卻是身為讀者的我想參考的。 書封很符合內容調性,另一個不該在網路上買書的理由,如果摸到書封就會知道一點都不是「斷捨離」系列了。

《焚夏之屋》 譯後記

去年夏天接到這本書的試譯時,照慣例找了作者其他作品來讀,我喜歡小說,但不喜歡學者寫的小說,兩三年前看了一本法國哲學教授的作品,看完只想寫信問她可不可以改寫教科書就好,簡單講就是克制不了愛說教,每件事情都非得附贈教訓乙則,還不讓人自己想,非得開腸剖肚挖得鮮血淋漓逼人看。 看了大衛范恩的自傳小說 《記憶冰封的島嶼 》 ( Legend of A Suicide ) , 也看了報導文學 《人生陌路:書卷獎得主變成校園槍擊凶手》( Last Day on Earth ) ,全都充滿一股化不開的陰鬱,簡短卻極具分量的文字,我想,這個人一輩子都在練習處理家族情感,那些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暴行,以愛為名的殘忍;《焚夏之屋 》裡的母親一角,屢屢讓我想起蘇偉貞 《沈默之島 》中男主角祖的母親,一輩子用愛控制著他們兄弟倆,而學戲劇的男主角卻沒有能力看穿母親的演技,有人需要的是愛,有人卻需要覺得自己能夠去愛,並且不擇手段也要證明這一點。 我相信(大多數)父母是愛孩子的,尚未出世前期待腹中胚胎順利成形,生出來只要有十隻手指和十隻腳趾就是最大成就,長大後要像父母才得疼(沒有父母想承認,但私心愛的都是長得像自己的那個孩子),開始唸書以後要功課好,功課好之後要應對進退得體,畢業了要找好工作,好工作之餘還要有好歸宿 …… 當年只要沒有缺手少腳的願望早已不知去向,不附條件的愛,真有這麼難嗎? 譯這本書的時候我待在小島的傳統民居裡,沒有冷氣,網路不穩,碰上有些陰鬱的段落得停下來喝杯啤酒才有辦法繼續,就這樣一字一句看著男主角葛倫和母親纏鬥,拿到印好的譯本時第一反應竟是擦手,雪白摺疊的封套掩映著血紅欲滴的小屋,完完全全就是故事內容的剪影,這幾年我學會翻譯沒有結束的時候,只能在校對完以後狠心拋棄,書本的呈現則有完美的時候,每次看到總會忽然忍不住嫉妒起想出這些點子的編輯。 中時好書推薦《焚夏之屋》